教师节学生该不该送礼?教师节送礼其实是犯罪?(2)
2018-06-05 14:25:16 放假网 http://fangjia.southmoney.com
一些老师表示,教师节表达感恩之情是人之常情。但想要通过送礼等方式让老师关照学生,就没有必要。“学生遵守校规校纪,好好学习,老师自然喜欢,不送礼也会关照每一个学生。”浙江省嘉兴市某中学万老师认为。
“二十年前,我收到过学生自己做的卡片、塑料花,到现在还留着,后来送的礼物越来越贵,而且你感觉得到那是为了送礼而送礼,尊师重教的意思其实越来越淡了。”江西省南昌市退休教师周芬芳说。
个别教师职权寻租诱发“送礼”焦虑症
对于收礼这种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,相关部门态度明确,禁令不断。近年来,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发出了“过节不收礼”的倡议,家长感到释然,校方也觉得轻松,送礼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。令人遗憾的是,尽管家长苦恼、老师纠结、法规严禁,教师节收送礼现象并没有绝迹。
就在近日,江苏省南京市某小学校长,就因公然向学生家长索要礼金被就地免职。此前,黑龙江省依兰高中教师冯群超因本班学生未向任课老师送礼,当堂训斥全班学生;江苏省无锡市中学教师周颖在微信群对比学生送的礼……这些个别老师的行为引发了家长们的送礼焦虑。
“送和不送还是不一样的!”浙江余女士的孩子正在上小学,“送礼之前,老师对孩子比较凶,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;送礼之后,老师不仅不直接批评孩子了,还经常鼓励,孩子现在也愿意上幼儿园了,为了能让孩子健康成长,送礼也值了。”
个别教师利用手中的职权寻租,小到排座位、任班干部,大到保送生、高考加分……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义。“虽然只是部分地区、部分学校、部分老师的行为,但这些个体行为已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教育声誉,还容易引发学生的攀比心理、投机心理,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,应该坚决禁止。”辽宁省沈阳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佟雨臣说。
专家认为,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是诱发“送礼”焦虑症的重要原因。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说,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,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上所好学校,进个好班级,有位好老师。于是,在激烈的竞争中,家长期望以财物来铺路,给孩子打造优质的学习环境。
治好“送礼”焦虑症需自律更需监管
近年来,教育部先后发布了《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》《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》,明确禁止教师“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、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”,触动这条红线者,最重可予以开除或者解聘。
“因为有部分老师’送与不送不一样‘,所以才会有家长认为’送总比不送要好‘,教师节变味,老师要负主要责任。”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认为,治好“送礼”焦虑症,不仅要靠制度,也要靠教师的自律。
“对孩子来说,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风气,他们有样学样,因此我们有责任带头净化社会风气,不要让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。”浙江省嘉兴市某中学语文教师许维强调,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一名合格的教师,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,更要有正直的人格。廉洁从教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,更是不可逾越的师德底线。
相关教育专家指出,禁止教师收红包等禁令早已付诸文字,但是落实起来依然任重而道远。这需要地方教育部门把禁令转化成为具体可以量化的、可以操作的指标和指引,如果不作为,这些禁令很容易沦为一纸空文。
同时,教育部门也应联合家长、媒体等社会各界构筑师德监管网,加强监督执法。“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,畅通投诉举报渠道,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,做到有诉必查,决不姑息。特别是教师节及学校开学、学生毕业等节点,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,开展高频度、多层次、全方位的监督检查。”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这类问题不解决,就无法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,就无法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。
有些老师希望家长送,而有些老师觉得孩子的优秀成绩就是最好的回报,不过下次不要再纠结这个问题了,老师们如果要求家长送可是会受到惩罚的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