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填仓节是哪天,2015年填仓日是几号(1)
2015-05-28 09:37:36 放假网 http://fangjia.southmoney.com
简介
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人们对这一节日是很重视的。每当“填仓节”到来,亲朋往来,侍客至诚,佳菜盛餐,醉饱方归。宋代盂元老在他著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正月二十五日、牛羊豕肉、恣飨竞日,客至苦留,必尽而去,名曰填仓。
在中国北方民间,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了,但还有吃干饭、喝面汤的勤俭习俗。就是民谚所说的:“天仓,天仓,小米干饭,杂面汤”。确实,香喷喷的小米饭,细丝滑韧的杂面汤,是北方人家的美餐,胜过佳肴盛餐,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。2015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时间表
节庆简介
填仓节
填仓节(3张)
“添仓节”是古代民间祈年节俗,在农历正月二十五。《帝京岁时纪胜》,“(正月)念五日为填仓节。”届期,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,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,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,或祭祀仓笼之神,以祈一年粮丰仓满。填仓节分大小,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,为祭以祈年丰,亦称“小天仓”、“小添仓”;大填仓则在二十五。《介休县志》:“二十日,名‘小天仓’。煮黄米糕,燃灯礼佛。”《大同志》:“二十日,为‘小添仓’;二十五日,为‘大添仓’,添买米面、柴炭等物。”[1]
添仓,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。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增加收成,多多增产,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。添仓节,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。有的地方,添仓节这天,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,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、煎饼和饺子,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,名曰填仓、添仓。[1]
有的地方添仓节,做“雨灯灯”,灯灯用谷面捏成,共捏十二个,小碗大小,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,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,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。灯盏蒸熟后,揭开锅先看哪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,则证明那个月雨涝。再根据种装甲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来推断这一年收什么,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。[1]
满族的添仓节时,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,放在仓库,用秫秸棍编织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,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,丰衣足食。第一天,再添新饭,连着添三回。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。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。[1]
在山西晋中,孝义汾阳一带,早年正月二十的小添仓节,孝义西部山区有舞窗花表演。用纸做成一个妇女手拿簸箕,挂在天窗里面,随着风吹,在外面就看见妇女除糠倾倒的动作。意思是除去秕糠,留下果实,借以庆贺五谷丰登。到正月二十五,孝义的家家户户囤里要添粮,缸里要添水,并用糕面包馅做成素糕,垒成好几层,再用糕面做灯瓜瓜,即灯展。有的把灯盏做成各种动物、植物等形状。灯盏盛麻油,谷子裹棉做捻,到晚上点燃祭祀,院中灯盏四布、香火缭绕,十分壮观。民谣云:“点遍灯,烧遍香,家家粮食填满仓。”“灯”和“登”谐音,“糕”和“高”谐音,寓意五谷丰登,粮仓升高。如今,添仓节的祭祀活动早已销声匿迹了,但仍保留了吃糕的习俗,只不过吃素糕变为吃油炸糕了。
2现状
“填仓”,意思就是填满谷仓。按照中国北方汉族民间传说,是这样来的: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。赤地千里,颗粒不收,可是,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,照样征收皇粮。因此,连年饥荒,饿殍遍地,尤其在年关,穷人更是走投无路,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。这时,给皇家看粮的仓宫守着大囤的粮食,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,实在无法忍受,他毅然自作主张,打开皇仓,救济灾民,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,救了一方灾民。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,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,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。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,每到这一天,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,以示对仓官的怀念。据有关史籍记载:
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,作面汤蒸饭食之,平明以细灰散布门庭内外诸处,作囤形,谓之打囤。分置五谷少许于囤中,覆以甄瓦等物,谓之填仓。
因此,旧时北方民间人家,每当填仓之日,清晨,只听家家户“嗒!嗒!”一片响声。但见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