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数民族毛南族的传统节日(2)
2015-04-20 09:54:19 放假网 http://fangjia.southmoney.com
政府的支持和重视。
毛南族
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:一是必定祭祀祖先;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。节日祭祖,一般多用猪、鸡、鸭、牛肉、酒、糯米饭等作祭品。毛南族逢年过节、操办喜事,都喜欢做豆腐圆,作法是把猪肉(或牛肉)、干虾、花生米、大蒜、香菜、胡椒混合剁碎,加入食盐后拌匀成馅,用捣烂的水豆腐包上馅放在手中或碗里反复滚动即成圆状,然后放到油锅内炸熟。吃时放在锅里煮汤,味道鲜香可口,既是宴请客人的必备菜肴,也可作为礼物相互馈赠。在节日里,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接待客人,即按本地的习惯,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,进餐时候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,将生肉片、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,然后蘸配料下酒,这是毛南族民间最常见的宴请形式。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。过分龙节时,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,有的还要烤香猪。折回柳枝插在中堂上,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,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,以表示果实累累,祈望五谷丰登。毛南族也过端午节,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,民间称为“药节”。过药节时,习惯采艾叶、菖蒲、黄姜、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浊,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。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,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。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粱、玉米酿制。但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。
放鸟飞
毛南族过春节,最有意义的活动要算“领魂”、洗枪、晨读、放鸟飞等,给节日带来了幸福和欢乐。
在毛南族众多的节俗中,正月十五“放鸟飞”最具特色和奇趣。传说过去毛南山乡有位老法师,他有个心灵手巧俊美出众的独生女儿,擅长以竹篾和菖蒲叶编百鸟,人称“小鸟姑娘”。
她与一小伙子相恋,准备大年初一完婚。老法师想考验一下未来女婿的本领,在除夕 那天让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种子,本该撒谷种(小米),但小伙子一着急,错撒成了糯稻种。老法师令其把种子全部捡回来,省得糟踏了。这下可难住了小伙子,小鸟姑娘看到此情,让未婚夫回家把他们俩人过去编的百鸟都用箩筐装来。
姑娘对着编的百鸟吹了口气 ,又对小伙子说了几句悄悄话。小伙子把百鸟带到山上 ,这些鸟很快便飞出去捡回了所有的糯种。小伙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种。老法师一看高兴了,说:“过年让我们父女俩好好团圆团圆。正月十五再送小鸟姑娘去你家成亲。”从此,便有了“放鸟飞”的节俗。春节即将来临时,家家户户预先采好菖蒲叶。除夕那天,用菖莆叶编“百鸟”,“百鸟”的空腹中装入泡好的香糯,饭豆及芝麻馅等,然后上锅蒸或煮熟。出锅 后,把“百鸟”用细绳拴在一根长甘蔗上,架挂在堂屋香火前。“百鸟”有鹧鸪、山鸡、燕子、鸬鹚、画眉等。
这天,给家里的小孩每人一个“鸟”来解馋;出嫁并生育了的媳妇要回娘家领“鸟”,希望孩子将来象小鸟般活泼可爱。香火堂前,还摆上供品,有红米饭及果品 ,意在祈愿百鸟不吃庄稼,保证福来粮丰,瓜果累累。待到正月十五,取下“百鸟”,入锅再蒸煮,入夜,以“百鸟”当饭,谓之“放鸟飞”。“放鸟飞”时,毛南人总忘不了重温那“放鸟飞”的传说。
赶祖先圩
“祖先圩”的地点,在下南。波川两个村交界处的下林(毛南话叫“卡林”)。这里有座小山坡,形象一把交椅,从山麓到山腰,石坟星罗棋布,是一个较大的墓地,前面有一条山溪水,风景很好。每年到清明节这一天凌晨,下南、波川一带的毛南人,带着火把或点上油灯,在山坡坟地间“赶圩”来了。
中元节毛南族叫“七月十四”。实际过节农历七月初七就开始了。这一天,天麻麻亮,主家就拿一根尖头扁担,下头插在大门石阶梯的泥地里,上头放一顶竹笠,中间束一把草(或树叶),尔后烧三柱香,口中喃喃自语:“公女八女几啊!索马梭存耐。”即:“公奶啊!拴马在这里。”说是给祖先回来拴马的。从这天起祖先就回来了。
十五日早上,要送祖先“回家”,杀鸭供奉就餐后,把从初七至十五早上烧的钱纸灰(原子核先烧在烂盆),用两张芋叶或竹壳包好,用一小根竹片装成小担子,毛南话叫“担以女八”,即公奶的钱担,送到